2025 – 08 – 26 QT 以西結書 22:17~31

以西結書 22:17~31
22:17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22:18 人子啊,以色列家在我看為渣滓。他們都是爐中的銅、錫、鐵、鉛,都是銀渣滓。
22:19 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因你們都成為渣滓,我必聚集你們在耶路撒冷中。
22:20 人怎樣將銀、銅、鐵、鉛、錫聚在爐中,吹火鎔化;照樣,我也要發怒氣和忿怒,將你們聚集放在城中,鎔化你們。
22:21 我必聚集你們,把我烈怒的火吹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在其中鎔化。
22:22 銀子怎樣鎔化在爐中,你們也必照樣鎔化在城中,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是將忿怒倒在你們身上了。
22:23 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22:24 人子啊,你要對這地說:你是未得潔淨之地,在惱恨的日子也沒有雨下在你以上。
22:25 其中的先知同謀背叛,如咆哮的獅子抓撕掠物。他們吞滅人民,搶奪財寶,使這地多有寡婦。
22:26 其中的祭司強解我的律法,褻瀆我的聖物,不分別聖的和俗的,也不使人分辨潔淨的和不潔淨的,又遮眼不顧我的安息日;我也在他們中間被褻慢。
22:27 其中的首領彷彿豺狼抓撕掠物,殺人流血,傷害人命,要得不義之財。
22:28 其中的先知為百姓用未泡透的灰抹牆,就是為他們見虛假的異象,用謊詐的占卜,說:主耶和華如此說,其實耶和華沒有說。
22:29 國內眾民一味地欺壓,慣行搶奪,虧負困苦窮乏的,背理欺壓寄居的。
22:30 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
22:31 所以我將惱恨倒在他們身上,用烈怒的火滅了他們,照他們所行的報應在他們頭上。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結 22:30 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
22:31 所以我將惱恨倒在他們身上,用烈怒的火滅了他們,照他們所行的報應在他們頭上。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3. 默想分享 (1)v17~22 這段經文實在有著極為重要的神學價值,因為這是從上帝的眼光來看世人,使生來有罪的人得以明白上帝的旨意,進而破除人天生的驕傲,得以學習謙卑進入上帝的旨意之中,逃避罪惡與死亡的刑罰,成為蒙恩蒙福之人。本章一開始,耶和華的話再次臨到以西結,用一個生動的金屬冶煉比喻來形容以色列家的屬靈光景—以色列已經全然敗壞,成為渣滓:「以色列家在我看為渣滓。他們都是爐中的銅、錫、鐵、鉛,都是銀渣滓。」(v18)

到底什麼是銀渣滓?在古代的冶煉過程中,貴重的金屬(如銀)會與其他雜質(渣滓)一同放入熔爐。高溫會使純銀與雜質分離,貴重的純銀會留下來,無用的渣滓則會被廢棄。上帝在這裏的比喻,是在煉銀的過程中,這些「銅、錫、鐵、鉛」都是煉銀時產生的「銀渣滓」。上帝在揀選以色列民的時候,以色列本是神寶貴的子民(申26:18),神的心意是要他們在地上行公義,好憐憫,與神同行,成為上帝榮耀的見證人。但如今他們忘記神,從事悖逆,失去潔淨與尊榮,淪為上帝眼中毫無用處的渣滓。因此,神要發出烈怒的火,以耶路撒冷為熔爐,把他們像銀、銅、鐵、鉛、錫那樣在火中鎔化(v20~22)—參《活潑的生命》。

其實以色列一向最引以為傲的,就是被神揀選,將他們「從埃及領出來,脫離鐵爐」(申4:20;王上8:51),現在卻因著悖逆犯罪,被神再次投入銀爐。銀爐本來是為煉純銀,但百姓悖逆的生命都是無用的「渣滓」,煉不出純淨的銀子來。正如「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太5:13)—《聖經綜合解讀》。

v21「把我烈怒的火吹在你們身」,這裡的「火」代表上帝的「烈怒」,即祂對罪惡公義的憤怒。歷史背景指向即將到來的巴比倫圍城,這場圍城將帶來巨大的苦難、饑荒與死亡,正如烈火熔化金屬一般。這個比喻的重點在於審判的不可避免性與徹底性。最終的目的是要讓他們認識到,這一切的災難都源於耶和華對他們罪惡的公義審判:「你們就知道我-耶和華是將忿怒倒在你們身上了。」(v22)

(2)v23~29 上帝列舉了以色列社會從上到下各個階層的罪狀,揭示了其以色列已經全面性的腐敗。這份控訴清單—從領袖到百姓的罪惡清單,條理分明,讓人看見整個國家的根基都已經敗壞。

「先知」在七十士譯本為「首領」,可能較為正確,因為嚴責先知的話在v28。這裏指政治領袖圖謀背叛巴比倫,也是一種離棄神的企圖,因為他們只靠自己不倚靠神。以獅子來喻他們的殘忍兇暴,是西番雅書3章3節的話。大衛家的首領應以律法與秩序來維護社會的安寧,但是他們所行的適得其反。他們吞滅人民,搶奪財寶,那裏貪婪與殘暴,是以西結書19章論君王的罪惡。他們肆意殺害,以致許多婦女失去丈夫,成為寡婦。── 唐佑之《天道聖經註釋──以西結書》

v26「其中的祭司強解我的律法」,可譯為「其中的祭司曲解我的律法」(和合本修訂版)。祭司的責任是按照正意講解律法(耶十八18),「強解」的目的卻是為了牟利(彌3:11)。今天,許多假教師為了人的需要,斷章取義、臆測扭曲,發明各種所謂的「神學、福音」,讓聖經服務於政治和潮流,讓人在罪裡心安理得;這就是在「強解」聖經,讓神的百姓「因無知識而滅亡」(何4:6)—《聖經綜合解讀》。

v28 「未泡透的灰」是不熟的灰漿,缺乏粘性,可以勉強抹到牆上、遮蓋凹凸之處,但雨水一沖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假先知用空洞虛假、貌似屬靈的教導來粉飾現實,讓百姓自欺欺人,繼續無知無畏地活在罪中。他們宣稱「主耶和華如此說」,實際上卻是自己的私意,迎合百姓悖逆的心理,為領袖的惡行提供虛假的屬靈遮蓋,阻止百姓悔改。

v29 罪惡並不僅限於上層階級。普通百姓也「慣行欺壓,搶奪財物,虧負困苦窮乏的,無理欺壓寄居的」。社會公義蕩然無存,弱勢群體成為被剝削的對象。這幅畫面描繪了一個完全失序的社會。政治、宗教和民間生活都充滿了暴力、貪婪、虛偽和不公。上帝的律法被公然踐踏,立約的關係被徹底破壞。

v30~31 在宣告了以色列的全然敗壞之後,經文以一個令人心碎的宣告作為結尾。在審判即將傾瀉之際,上帝仍在尋找一個能夠挽回局面的人。v30「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 「重修牆垣」和「站在破口」是軍事用語,意指當城牆被敵人攻破時,勇敢的戰士會奮不顧身地站立在缺口處,用自己的身體抵擋敵人的進攻,保護整座城池。在這裡,這個意象被轉化為屬靈的代求和中保的角色。

上帝在尋找一個義人,一個能夠像亞伯拉罕為所多瑪求情(創 18:22~33)、摩西為悖逆的以色列人代求(出 32:11~14)那樣,站在上帝與犯罪的百姓之間,以其公義和禱告來挽回上帝的怒氣。然而,最沉痛的結論是:「卻找不著一個。」這表明以色列的罪惡已經達到了飽和點,社會中連一個能夠承擔屬靈責任、為國家代求的義人都沒有了。從首領到百姓,無一不是罪人。這種屬靈上的真空狀態,使得審判成為唯一剩下的選項。因此,上帝的結論是:「所以我將惱恨倒在他們身上,用烈怒的火滅了他們,照他們所行的報應在他們頭上。這是主耶和華說的。」 上帝的審判並非任意而為,而是對他們所作所為的公義回應。因為找不到任何可以延緩或撤銷審判的理由,毀滅便成了定局。—《網路解經資料》

4. 今天的回應 今天經文十分的寶貴,有二個相當重要的神學思考:
一、上帝造人、後來又拯救人、揀選人、使用人…,都不是為了縱容人繼續活在「自我中心」的大罪裏面,而是要成為上帝榮耀的見證人,活出神的性情來。而唯一的出路,就是人與神緊密連結,放下自我,以神為中心,活出屬神的生命性情來。但是當人犯罪之後,神揀選以色列人,或是揀選教會,並不是因為以色列或教會完美配得,而是神想要在這一小群人身上「煉淨、塑造」,除去罪惡老我私慾渣滓,倚靠「神的靈與神的話」成為貴重的金器銀器(合用的器皿)。如果以色列人或是教會不明白這個道理,把握恩典靠主悔改得勝,那麼神的管教必先從神的家中起首:不結果子的樹要砍掉、少結果子的樹要修剪,唯獨多結果子才能榮耀父神。

二、神的策略總是先得著「一小群人」、使「二、三個人」成為教會,在家庭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發揮影響力,使一小群人可以翻轉整個社會國家的命運。所以能夠影響國家社會的「義人」就是上帝的策略,也是上帝能夠繼續施恩的原因。但是也有像羅得這種是「自身難保」的義人,雖是義人,卻是無法影響周遭的人,甚至無法影響自己的家人。以色列的悲哀,是「連一個義人也找不到」,而註定敗亡的命運。今天教會就是上帝揀選「影響與拯救」國家的一小群義人。如果教會變成「只顧自己聚會蒙福」,卻無法走出去影響社會,那麼我們跟羅得沒有兩樣。信仰必須走出教堂,影響家庭與社會,求主憐憫台灣這一世代的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