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08 – 21 QT 以西結書 20:27~32
以西結書 20:27~32
20:27 人子啊,你要告訴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的列祖在得罪我的事上褻瀆我;
20:28 因為我領他們到了我起誓應許賜給他們的地,他們看見各高山、各茂密樹,就在那裡獻祭,奉上惹我發怒的供物,也在那裡焚燒馨香的祭牲,並澆上奠祭。
20:29 我就對他們說:你們所上的那高處叫甚麼呢?(那高處的名字叫巴麻直到今日。)
20:30 所以你要對以色列家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仍照你們列祖所行的玷污自己麼?仍照他們可憎的事行邪淫麼?
20:31 你們奉上供物使你們兒子經火的時候,仍將一切偶像玷污自己,直到今日麼?以色列家啊,我豈被你們求問麼?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20:32 你們說:我們要像外邦人和列國的宗族一樣,去事奉木頭與石頭。你們所起的這心意萬不能成就。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結 20:31 你們奉上供物使你們兒子經火的時候,仍將一切偶像玷污自己,直到今日麼?以色列家啊,我豈被你們求問麼?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必不被你們求問。
3. 默想分享 經文背景:今天的經文(v27~32)是上帝對以色列悖逆歷史的控訴的最後一個階段。在回顧了埃及(v10~17)和曠野(v18~26)的悖逆之後,上帝現在將焦點轉向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後的行為,並最終將矛頭直指正坐在以西結面前的當代長老們,揭露了他們內心最深處的、也是最致命的渴望。
(1)以色列的祖先在上帝引導他們出埃及的過程中,一再地悖逆毀約,惹動神的怒氣。但是上帝還是信實按照祂的話語,與充滿慈愛的恩典,帶領以色列百姓進入應許的流奶與蜜之地。上帝所做一切的努力,原來是想要得著一群「分別為聖」、「活出上帝榮耀與見證」的子民。豈知一進入「應許之地」,這些百姓竟效法祖先的罪惡—「他們看見各高山、各茂密樹,就在那裡獻祭,奉上惹我發怒的供物,也在那裡焚燒馨香的祭牲,並澆上奠祭。 」(v28)
原來「各高山、各茂密樹」(v28)是迦南人敬拜偶像的地方。以色列定居迦南之後,也隨從他們的風俗,在高山上修築丘壇、敬拜偶像。而他們所犯的這一切罪,不過是他們在埃及和曠野悖逆模式的延續,新的環境並沒有帶來新的心。上帝將以色列民從崇拜偶像的埃及領進迦南之地,他們看到的竟不是上帝恩典的記號,反而成為他們可以用來進行迦南異教崇拜的場所。在上帝所賜的聖地上,獻上「惹我發怒的祭物」。他們將上帝的恩典之地,變成了惹祂發怒的偶像崇拜中心。
v29「我就對他們說:你們所上的那高處叫甚麼呢?(那高處的名字叫巴麻直到今日)。」上帝在此用了一個輕蔑的文字遊戲來表達祂的憤怒和藐視。因為「邱壇」的希伯來文是 Bamah
(巴麻),意思就是「高地」;上帝問:「你們所去(ha-ba'im
)的是甚麼(mah
)邱壇(ha-bamah
)呢?」Mah ha-bamah這個問句的發音,聽起來就像在嘲諷
Bamah` 這個詞本身。上帝彷彿在說:「你們汲汲營營『去』的那個叫『巴麻』的地方,到底『是甚麼』東西?」祂將這個詞貶低為一個沒有意義的、荒謬的「去處」,以此表達祂對這種混合主義敬拜的極度不屑。—《網路解經資料》這話中充滿了蘊含著神的憂傷與忿怒,祂的百姓竟尋找耶些不能拯救、不能說話的偶像。最後,他們因拜偶像而被趕出迦南美地;原本應該得享安息與祝福之地,卻變成了審判之所。—參《活潑的生命》
(2)v30~32上帝的話鋒一轉,從「你們的列祖」,猛然轉向「你們」—即當時坐在以西結面前的長老們。與祖先的罪惡比較,當代的以色列民顯然完全沒有學到教訓,與他們的祖先並無二致,仍在重蹈覆轍—「你們仍照你們列祖所行的玷污自己麼?仍照他們可憎的事行邪淫麼?你們奉上供物使你們兒子經火的時候,仍將一切偶像玷污自己,直到今日麼?」(v30~31)
其實南國與北國的亡國,是出於上帝對百姓罪惡的審判與煉淨。但是即使被擄之民受了管教,身處異國,卻仍沒有從祖先的錯誤中學到教訓,反而繼續膜拜偶像、玷污自己,行可憎之事(v30~31),甚至有人將兒女獻給偶像為火祭,這是上帝極其憎惡的大罪,也是導致以色列亡國與流亡的禍根。即便如此,他們還妄想:「我們要像外邦人和列國的宗族一樣,去事奉木頭與石頭。」(v32)上帝直接洞察並揭露了他們內心最深處的、或許從未宣之於口的終極渴望: 一、「我們要像外邦人」(v32): 他們厭倦了作為上帝選民的獨特身份。這個身份要求他們遵守聖潔的律法、忠於與上帝的盟約,這在他們看來是一個沉重的負擔。
二、「去事奉木頭和石頭」(v32):他們渴望的,是徹底的同化。他們想完全融入周圍的異教文化,像他們一樣敬拜看得見、摸得著、道德要求低的偶像。這代表了他們想要徹底擺脫與耶和華的盟約關係。這是對上帝揀選之恩最徹底的拒絕。
v32「你們所起的這心意萬不能成就。」在揭露了他們這個最深的意念之後,上帝以一句斬釘截鐵的話,否決了他們的妄想。上帝絕不允許他們這樣做。這句否決,雖然帶著審判的意味,卻也奇妙地蘊含著一絲「管教的愛」。上帝不會任憑祂的子民就此消失在萬國之中,祂不會放棄祂的聖約計劃。
4. 今天的回應 雖然人願意來找上帝,上帝卻先鑑察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動機與態度。不管在這裏上帝宣告:「我豈被你們求問麼?…,我必不被你們求問。」即使到了新約,有超過萬人經歷「五餅二魚」的神蹟,上帝仍勸他們:「不要為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永生的食物勞力。」人總是為了眼前的需要與困難才願意來找神,神卻不斷將人的眼目引導到「永恆的生命、與神有真實親密的關係」。盼望我們新約時代的基督徒,記取歷史的教訓,不是高舉我有沒有讀經禱告或聚會,而是「我的動機與態度」,是為了「上帝的名、上帝的榮耀、上帝的旨意」?還是「只求滿足我的需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