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08 – 18 QT 以西結書 19:1~14
以西結書 19:1~14
19:1 你當為以色列的王作起哀歌,
19:2 說:你的母親是甚麼呢?是個母獅子,蹲伏在獅子中間,在少壯獅子中養育小獅子。
19:3 在他小獅子中養大一個,成了少壯獅子,學會抓食而吃人。
19:4 列國聽見了就把他捉在他們的坑中,用鉤子拉到埃及地去。
19:5 母獅見自己等候失了指望,就從他小獅子中又將一個養為少壯獅子。
19:6 他在眾獅子中走來走去,成了少壯獅子,學會抓食而吃人。
19:7 他知道列國的宮殿,又使他們的城邑變為荒場;因他咆哮的聲音,遍地和其中所有的就都荒廢。
19:8 於是四圍邦國各省的人來攻擊他,將網撒在他身上,捉在他們的坑中。
19:9 他們用鉤子鉤住他,將他放在籠中,帶到巴比倫王那裡,將他放入堅固之所,使他的聲音在以色列山上不再聽見。
19:10 你的母親先前如葡萄樹,極其茂盛(原文是在你血中),栽於水旁。因為水多,就多結果子,滿生枝子;
19:11 生出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枝幹高舉在茂密的枝中,而且他生長高大,枝子繁多,遠遠可見。
19:12 但這葡萄樹因忿怒被拔出摔在地上;東風吹乾其上的果子,堅固的枝幹折斷枯乾,被火燒燬了;
19:13 如今栽於曠野乾旱無水之地。
19:14 火也從他枝幹中發出,燒滅果子,以致沒有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是哀歌,也必用以作哀歌。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結 19:14 火也從他枝幹中發出,燒滅果子,以致沒有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是哀歌,也必用以作哀歌。
3. 默想分享 經文背景:這一整章是一首精心構作的「哀歌」。在經歷了前面幾章充滿神學辯論和審判宣告的散文後,文體在此轉變為優美而悲傷的詩歌。以西結奉命為以色列的王室作一首輓歌,用兩個獨立的、淒美的比喻—獅子(v1~9)和葡萄樹(v10~14),來哀悼大衛王朝的崩潰和其末代君王的悲慘命運。—《網路解經資料》
哀歌,是用於喪禮的輓歌。神藉著這首哀歌,哀歎大衛王朝即將覆滅的悲劇。—《活潑的生命》
(1)v1~9 第一個比喻,是有關於「母獅子與小獅子」的寓言,來哀悼猶大末期兩位年輕君王的速興速亡。 v2「你的母親是甚麼呢?是個母獅。」這頭母獅,指的是猶大王國(創49:9)或大衛的王室血脈(王上10:19~20),獅子是猶大支派的傳統象徵(創49:9),也是古代近東王權的普遍標誌。v3~9 又提及二頭少壯獅子:
— 兩頭小獅子:第一頭小獅子(v2~3), 明顯是指「約哈斯王」(又名沙龍)。第二頭小獅子(v5),則是比喻接替約哈斯的「約雅斤王」(王下23:31~34、24:8~15)。
— 兩位王的形象:這兩位王,都被形容為「學會抓食而吃人」(v3、6),表明他們執政時不遵行神的法度,反而壓迫百姓、倒行不義。—參《活潑的生命》其中約雅斤王:「他知道列國的宮殿,又使他們的城邑變為荒場;因他咆哮的聲音,遍地和其中所有的就都荒廢。」(v7),牠同樣變得兇猛,其咆哮聲震動全地,毀壞城邑。
— 兩位王的結局: 第一頭小獅子:「列國聽見了就把他捉在他們的坑中,用鉤子拉到埃及地去。」(v4),「列國」(此處特指埃及)設下陷阱捕捉,用鉤子屈辱地帶到埃及。這清晰地指向約哈斯王,在他的父親約西亞王戰死後,他作王僅3個月,就被埃及法老尼哥二世廢黜,並擄到埃及,最終死在那裡(王下23:31~34)。
第二頭小獅子:「四圍邦國各省的人來攻擊他,將網撒在他身上,捉在他們的坑中。他們用鉤子鉤住他,將他放在籠中,帶到巴比倫王那裡,將他放入堅固之所,使他的聲音在以色列山上不再聽見。」(v8~9) 這無疑是指約雅斤王,他作王也僅三個月,就遇上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城。他最終投降,與王室成員、工匠等一同被擄到巴比倫,並被長期囚禁(王下24:8~16)。
這個比喻以極其悲涼的筆調,描繪了大衛王朝的榮耀如何迅速衰敗,充滿潛力的年輕君王,一個接一個地成為國際強權的階下囚。
(2)v10~14第二個比喻,是有關於「栽於水旁的葡萄樹」的寓言,來哀悼整個大衛王朝從繁盛到被徹底摧毀的過程。 v10「你的母親先前如葡萄樹,極其茂盛…」第二個比喻還是用「你的母親」, 來代表大衛王朝。這次將它比作一棵栽在水旁的葡萄樹,象徵在上帝的賜福下,這個王朝曾經枝繁葉茂、極其興盛。
— 母親的形象(v10~11):「栽於水旁。因為水多,就多結果子,滿生枝子;生出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枝幹高舉在茂密的枝中,而且他生長高大,枝子繁多,遠遠可見。」這棵葡萄樹生出了許多強壯的枝幹,適合用來製作君王的「權杖」,象徵著大衛王朝曾湧現出許多強有力的、稱職的君王。
— 葡萄樹的結局(v12~14):
一、「因忿怒被拔出」(v12):這場毀滅源於上帝的「忿怒」。
二、「東風」(v12): 如同第17章一樣,「東風」象徵著來自東方(巴比倫)的、上帝毀滅性的審判。
三、 「枝幹折斷…被火燒毀」(v12): 王室的君王和貴族們被廢黜、殺害和擄走。
四、「如今栽於曠野乾旱無水之地」(v13): 整個王朝的殘餘(以被擄的約雅斤為代表),如今被「移植」到了巴比倫這個「乾旱無水之地」,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和盼望。
五、v15「火也從他枝幹中發出,燒滅果子,以致沒有堅固的枝幹可作掌權者的杖。這是哀歌,也必用以作哀歌。」這是最悲慘的一幕。最終那場徹底毀滅的火,是從葡萄樹「自己的枝幹中」燒起來的。這很可能指向仍留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根「枝幹」—西底家王,正是他的背叛與反叛(背叛他與巴比倫的誓約),點燃了最後那場導致耶路撒冷和聖殿被焚毀的戰火。
v14「沒有堅固的枝幹可做掌權者的杖」,哀歌的結尾,是對大衛王朝徹底終結的宣告。王室血脈凋零,再也找不到一個強壯的枝幹,可以承擔起統治的權柄。
結語:以西結再次強調,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哀歌,它的悲劇性將被後人永遠傳唱。
4. 今天的回應 說來可悲,因為上帝跟人好好講話,人就是故意不聽 —「裝睡的人叫不醒」。就要死到臨頭了,上帝最後只能叫先知以西結,用大量的行動劇、謎語、比喻,來喚醒百姓的注意力,看看是否能夠挽回一小群願意悔改得救的餘民。只是大多數人已經「耳朵發沈、心蒙脂油」,再來喚不醒,偏要往毀滅的道上直奔—「飛蛾撲火」。哀歌,是上帝的傷痛,也是審判的預言。上帝的審判絕不是幸災樂禍,不是暴君洩忿,而是慈父苦勸無奈的歎息,又是法官公義的判決。結33:11「你對他們說,主耶和華說: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們轉回,轉回吧!離開惡道,何必死亡呢?」(新標和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