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03 – 28 QT 民數記 6:1~12
民數記 6:1~12
6:1 耶和華對摩西說:
6:2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拿細耳人的願(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下同),要離俗歸耶和華。
6:3 他就要遠離清酒濃酒,也不可喝甚麼清酒濃酒做的醋;不可喝甚麼葡萄汁,也不可吃鮮葡萄和乾葡萄。
6:4 在一切離俗的日子,凡葡萄樹上結的,自核至皮所做的物,都不可吃。
6:5 在他一切許願離俗的日子,不可用剃頭刀剃頭,要由髮綹長長了。他要聖潔,直到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滿了。
6:6 在他離俗歸耶和華的一切日子,不可挨近死屍。
6:7 他的父母或是弟兄姊妹死了的時候,他不可因他們使自己不潔淨,因為那離俗歸神的憑據是在他頭上。
6:8 在他一切離俗的日子是歸耶和華為聖。
6:9 若在他旁邊忽然有人死了,以致沾染了他離俗的頭,他要在第七日,得潔淨的時候,剃頭。
6:10 第八日,他要把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帶到會幕門口,交給祭司。
6:11 祭司要獻一隻作贖罪祭,一隻作燔祭,為他贖那因死屍而有的罪,並要當日使他的頭成為聖潔。
6:12 他要另選離俗歸耶和華的日子,又要牽一隻一歲的公羊羔來作贖愆祭;但先前的日子要歸徒然,因為他在離俗之間被玷污了。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民 6:2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無論男女許了特別的願,就是拿細耳人的願(拿細耳就是歸主的意思;下同),要離俗歸耶和華。
3. 默想分享 經文背景:在舊約時代除了上帝主動揀選的祭司與利未人是為了服事上帝的支派,另外上帝也允許一般以色列男女為了「還所許的願」的緣故,在自訂的時間裏成為「被分別出來歸耶和華為聖」的拿細耳人。「拿細耳人」的條例,是舊約中一種特殊的自願性誓約,讓人暫時或終身「歸耶和華為聖」。拿細耳人的字根(nazir)意為「分別出來、奉獻」。聖經中的拿細耳人包括參孫(士13:5)、撒母耳(撒上1:11)和施洗約翰(路1:15),他們被分別出來完成特殊使命。此誓約是自願的(男女皆可),可能是終身或短期(如保羅在使徒行傳18:18剪髮結束誓約)。
(1)v1~8拿細耳人的許願條件,必須在自願離俗歸主的日子裏,遵守神所定的條例,包括:
一、禁酒與葡萄製品(v3~4):因為酒代表世俗享樂(參箴20:1),禁酒象徵「清醒專注於神」(參彼前5:8)。
二、不可剃頭,就算男人也不可剪頭髮(v5):頭髮是力量的象徵(參參孫的故事),也是「奉獻的可見記號」,如同祭司的冠冕(出29:6)。
三、不可挨近死屍,即使是親人過世也不能參加喪禮(v6~7):死亡代表不潔(民19:11),拿細耳人被召「單單屬於生命的神」(參羅6:13)。
v9~12是針對萬一不小心,遇到了意外觸碰屍體(沾染不潔)的處理方式,則須重新開始離俗期並獻祭:
一、剃頭(v9):象徵重新開始。
二、獻贖罪祭與燔祭(v10~11):恢復與神的關係。
三、之前的許願作廢,重新計算奉獻離俗的期間(v12)
4. 今天的回應
今天思考的第一個問題,舊約中的「不潔淨」與「犯罪」是二個不同的概念。參考AI資料整理:
舊約聖經中的“不潔淨”(tamei)和“犯罪”(chata)雖然有所聯繫,但其核心含義和影響是不同的。“不潔淨”主要指的是一種禮儀上的不純潔狀態,它暫時剝奪了個人參與某些神聖活動,特別是聖殿敬拜的資格。其起因多種多樣,許多並非本質上是罪。“犯罪”則主要指的是一種道德上的過犯,未能達到上帝的標準,違反了他的誡命,以及未能愛上帝和鄰人。它直接影響著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導致分離和負罪感。
然而,這兩個概念之間也存在著重要的聯繫,尤其體現在“不潔淨”常常作為罪的象徵性表達。雖然兩者是不同的範疇,但“不潔淨”的概念為理解罪的玷污性和後果提供了一個有力的比喻。純潔律為理解聖潔的重要性以及需要從禮儀上和道德上的不潔中得到潔淨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框架。為禮儀上的不潔和罪都存在潔淨儀式,以及某些行為同時被認為是兩者的情況,都強調了這兩個概念在舊約世界觀中的相互關聯。
理解“不潔淨”和“犯罪”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對於解讀舊約律法、預言和神學至關重要。它揭示了上帝聖潔的本質、接近他的要求以及禮儀上的不潔和道德上的過犯所帶來的後果。這些概念也為理解新約關於純潔、聖潔以及通過耶穌基督的犧牲最終從罪中得到潔淨的教導奠定了基礎。
今天思考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舊約雖然有「拿細耳人的條例」,是給少數人有機會選擇主動甘心獻上的決定。但是到了新約時代,聖經進一步啟示所有的罪人,都是耶穌基督用寶血所買贖回來的,從此我們不再是屬於自己的人,乃是歸屬於主的人了,因此「人人皆祭司」,更應當操練「從世界與罪惡中分別出來,歸耶和華為聖」。這不再只是少數人的權利,而變成了是每一位得救之人都應當盡上的義務了。禁酒、不可剃頭、禁接觸死屍都只是給當時代人的一種學習,重點是今天基督徒人人都應當「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獻上自己當作活祭」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