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 01 – 14 QT 馬可福音 6:1~13

2024 – 01 – 14 QT 馬可福音 6:1\~13

馬可福音 6:1~13
6:1 耶穌離開那裏,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
6:2 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裏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6:3 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是因他跌倒)。
6:4 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6:5 耶穌就在那裏不得行甚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6:6 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6:7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6:8 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柺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
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褂子」;
6:10 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裏,直到離開那地方。
6:11 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裏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6:12 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
6:13 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可 6:4 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6:7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3. 默想分享 (1)我們要記得耶穌被天父隱藏到30歲之前,耶穌從小在家鄉長大,是一個很平凡的孩子,繼承父業之後也是一名平凡的木匠,直到30歲才被聖靈充滿領受能力出去傳道。包括我在內,幾乎大部份的基督徒都在渴慕追求更多的能力,更多的服事機會,但我想耶穌更渴慕的是天父的旨意,因為耶穌一生為天父的旨意而活,而且耶穌也沒有任何野心想要倚靠自己的能力開創自己人生的事業,這不是耶穌活在世上的目的。耶穌以一個完全的人為世人作出了榜樣,祂完全以天父為中心,為天父的旨意而活,倚靠聖靈的能力而活。所以耶穌從小到30歲之前,他就完全是一個平凡人的日常生活,這麼不起眼,不是天賦異秉或是天才兒童,以致於家鄉的人都不看好他。

另一方面,世人最大的軟弱、盲點,就是老我的成見、盲點、偏見,往往使我們習慣「憑外貌認人」,而且思想經常十分的剛硬固執,以致於聖靈很難改變我們,使用我們。耶穌家鄉的人就是這樣,思想已經定型了,剛硬了,結果就是「不信」,以致於錯失了經歷神大能與恩典的機會。我們一般人其實也都一樣,都有自己的成見攔阻我們看清真理,以致於限制神的作為,很難被神使用。新酒必須裝在新皮袋裏,我們的心思意念需要被聖靈時常更新,變成柔軟溫柔,常常要除掉自我中心,剛硬封閉、驕傲無知,不要用自己或世界的眼光「憑外貌認人」,而是「領受聖靈的眼光」,看見神的大能與無限的可能。

耶穌會因為人不信的心,而限制他行神蹟的作為,這也讓我們感到驚訝。耶穌的能力曾經因為血漏婦人的信心而「自動流露出去」,但是祂的能力也會因為人的不信而被限制。所以經常有問題的不是神,而是我們的心。昨天講到耶穌叫睚魯女兒復活的時候,只帶了父親與三個最親密的門徒在身旁,而把一切嗤笑的群眾排除門外,我相信也有這個意思,不要讓不信的人攔阻神的作為。我想到過去我有時候為人禱告的時候,如果被禱告的人帶著渴慕與柔軟的心,通常禱告會更順暢也容易有啟示。但若被禱告的人沒有預備心,甚至是受傷自我防衛的人或是不信的人,也會限制我們禱告的領受,也印證了耶穌所說的話。

(2)門徒是一群撇下所有來跟隨耶穌的人,跟隨的目的是為了有一天要「出師」,能夠被「差派」出去成為奉差遣的使徒,往未信者當中去宣揚「大使命」。門徒經常跟著耶穌,而耶穌也經常需要「差他們出去服事」,同時藉此印證他們學習的成果。如果基督徒只會聚會卻不會出去傳福音或服事有需要的人,恐怕我們的學習是死板無用的,是流露不出去的,不像加利利的活水卻像死海的腐化。另一個重點,耶穌差門徒是二個二個一組,二個一起就是團隊事奉,甚至也是教會最基本的單位(二、三個人),我們要習慣與門徒團隊事奉,不要喜歡當獨行俠。

耶穌差門徒二人一組出去服事,向陌生的家庭叩門,並且不准帶食物、金錢、二件褂子,意思是擺明要白吃白喝,但要用禱告與福音來祝福凡願意接待的家庭。若有願意接待的就是平安之子,也是配得祝福的人。人接待門徒,其實是接待了耶穌,主也必會報答接待之人。若遇不肯接待的家庭,就把腳下的塵土跺下去,表示門徒責任已盡,罪不在我,而在抵擋福音的人。不准帶錢與食物,其實是為要學習限制自己處在一個必須完全憑信心倚靠上帝供應的地位上,置死地而後生。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題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今天有些教會優先選擇靠錢靠人,反而倚靠神的心就變得淡薄了。門徒傳福音不是叫人家進到聖殿或會堂才能信耶穌,而是直接進到人的家庭在家中傳福音,初代教會許多的教會都是在家中建立起來的「家庭教會」。家庭教會的特色就是「吃飯」、「分享真理與神的愛」,信仰不是聖俗二分,而是「信仰生活化,生活信仰化」,初代教會就是建立在家庭與生活的基礎之上。

v12門徒傳的道是「悔改的道」,然後才「趕鬼醫病」(v13)。感謝主,天國的福音從人聽道而悔改開始,我們今天的教會已經失落很久了,幾乎只講信耶穌的好處,難講的全都跳過不講,等信主的人自己遇到苦難才不得不面對,往往給人「誤上賊船」的錯覺。門徒不靠錢、不靠自己,靠聖靈,而且是「進入未信者的家中」,真實關心未信者的日常生活,為他們勇敢祝福禱告領受醫病趕鬼的神蹟,印證所傳的悔改的生命之道。耶穌帶門徒的方式,給我們今天的門徒許多榜樣與提醒,也來思想我們今天的教會離耶穌教導的榜樣已經偏差多遠了。

4. 今天的回應 耶穌訓練門徒,在初代教會的模式,傳福音的門徒二人一組直接進入未信者(平安之子)的家庭與生活,所以是一、「門徒人人可為,傳福音不需要等到神學院畢業」;二、「不需要花大錢投資金錢先蓋教堂,可以不花錢使人得著福音的好處」。後來福音傳到了歐美,開始改變觀念與作法,強調「聖品階級」與「教堂聚會」。後來福音傳到台灣,基督信仰從耶穌年代的家庭與門徒,變成了要先「建教堂」與先聘「讀神學院」的專職傳道,先投資重大成本,才能開始開展福音事工。傳福音從「每位門徒的大使命」變成了「牧師傳道專職的事」;進入家庭與生活變成了「被限制以教堂為主的聚會型式」,福音好像變得「更專業」,但其實限制與門檻反倒比起耶穌與使徒初代教會的方式更多更難了,難怪有本書名是:「事奉殿或是事奉神?」發人深省。求神在末世興起「人人皆祭司」,「處處皆教會」,牧師傳道的使命不是把基督徒侷限在教堂接受固定化的宗教聚會與組織發展,而是訓練裝備成全更多門徒「出去」,在生活圈中引人歸主生活牧養,效法耶穌與初代教會使徒的榜樣。